“三位一體”工作法快速推進齒輪社區棚戶區改造
發布時間:2016-12-24 15:23 點擊次
9月22日,南郊齒輪社區北區棚戶區改造的兩個協議簽訂現場,居民排著隊,等待核算、簽字。
齒輪社區是我市典型的城市棚戶區,房子均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現還有20多棟紅磚筒子樓。許多房子墻外側是黑色的磚,內側都是土夯的墻。這里,每家只有一間半房子,大約30平方米,不少家庭人多,客廳也支起了床。
此次齒輪社區棚戶區改造分為東區、中區、西區和北區,近千戶,其中北區被征收房屋232戶,由于條件較成熟,率先啟動了征收協議簽訂。聽到消息,城區的、何店的、吳山的、武漢的、東北的……北區居民紛紛趕來簽訂協議,當日就簽訂了63戶。
今年6月22日,根據市政府統一布署,市建投公司啟動了齒輪社區棚改。短短三個月,政策宣講、入戶調查、制定方案、征求意見等工作層層推進,速度之快,效率之高,創造了隨州棚戶區改造的“最佳戰績”。
總經理郭曉東說,齒輪社區棚戶區改造取得的成績得益于“公司+社區+居民”的“三位一體”工作法,將社區、居民作為主體,充分發動群眾,解決了很多“中梗阻”。“棚改的主體就是社區居民,讓他們自己做主,自己的事自己辦,提高了效率。”
棚改啟動之初,市建投公司就廣泛宣傳造勢,在社區內懸掛各種棚戶區改造宣傳橫幅,并向居民分發宣傳手冊,介紹棚改政策、棚改利好等。同時,聯合社區,召開居民代表大會,現場宣傳政策,解答居民的疑惑。
社區自發組織由老黨員、明白人等組成的棚改委員會,配合市建投公司做工作。他們現身說法,給群眾算賬,化解了部分群眾心中的疑慮。
由于齒輪社區的房屋面積均不是很大,大多還是老年人居住,家庭條件一般。補償標準設置上,根據我市棚戶區改造相關政策,最大限度讓利于民,充分向居民傾斜,力爭給予最大的支持。比如設立簽約獎、搬遷獎、面積補助等政策,讓居民充分享受政策紅利。
為確保居民安置了、安置好,公司還提供了孔家坡還建房、擂鼓墩還建房等現房安置,供居民自由選擇。同時,對于困難群體,積極申請公租房予以安置,讓他們既得補償,也可有房子住。
如今,齒輪社區居民盼了多年“出棚進樓”的愿望就要實現了,真正地過上“安居”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