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績,源自創新 ——亞通社區棚改模式探析
發布時間:2017-02-03 14:38 點擊次
2016年11月21日,記者在亞通社區棚改簽約現場看到,簽約室人頭攢動,先期啟動的5棟樓住戶把這里圍得水泄不通,紛紛搶著簽約。
亞通社區是中心城區老牌的工礦棚戶區,紅磚外墻的筒子樓是上世紀60、70年代鮮明的記憶。沿樓梯而上,每層都有10間房子,每間只有28平方米左右,僅一間客廳和臥室,走廊外是一間廚房,衛生間是樓下統一的公廁。
社區書記來兵介紹,亞通社區共有住戶1138戶,23棟房屋。2011年,市委、市政府提出改造亞通社區的棚戶區,后因種種原因,未能達成一致,導致棚改“流產”。今年,市政府再次將亞通社區納入中心城區第一批棚戶區改造范圍。
8月份,公司根據市政府安排,組織專班進入,僅用15天完成了調查摸底。11月21日正式啟動協商搬遷協議簽訂,先期啟動的5棟樓共有239戶,當天簽約97戶,三天簽約225戶。經各方努力,一舉成功,推進迅速。
“快的關鍵點在于,曾都區、北郊辦事處、社區的全程參與,層層傳導壓力,形成合力。”總經理郭曉東表示。
據悉,曾都區、北郊辦事處對亞通社區棚戶區改造高度重視,副區長孫登科、人大副主任章世家等領導親自部署、靠前指揮,兩名區級領導現場督陣,現場辦公,化解了諸多矛盾,擔當起了征收主體的責任;北郊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羅靜、主任李輝將亞通社區棚改作為當前工作重點,安排專人專抓;亞通社區也將此次棚改作為難得的機遇,所有干部分片包保,重點給有思想波動的群眾做工作,化解他們疑慮。
“相比齒輪,亞通片區的棚改采用‘政府+公司+社區+居民’四位一體工作機制,街道辦事處、社區成為工作主體,還成立隨州首家棚戶區自主改造委員會,這種機制更符合當下棚改的需要。”副總經理龐軍介紹說。
亞通社區棚改經驗告訴我們,房屋征收主體在基層,有利于扁平管理,提高效率。亞通模式,是我市棚改的一次創新,為我市棚改積累了很好的經驗,也是今后棚改工作的方向。
據了解,公司做好前期政策宣傳、解讀、入戶調查工作后,亞通社區便在每個樓棟推選樓代表,并從樓代表中選出棚改委成員,搭建起了群眾與公司之間溝通的橋梁。
今年70歲的陳群英是其中一員。她介紹,棚改委一方面反映群眾訴求,一方面又幫助公司宣傳政策,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,最終達到共識。為了充分征求群眾意見,棚改委制定意見調查表,分發到各家各戶,看群眾是否支持棚改,還有哪些訴求。
“棚改委的意見匯總很有用,通過數據統計,給我們制定政策指明了方向,更有針對性。”項目負責人馮曉偉說。
首次征求群眾關于補償標準意見時,群眾提出了遠遠超出政策規定的高價。面對此種情況,曾都區、北郊辦事處及社區配合公司廣泛宣傳棚改政策,通過橫幅、宣傳冊、公開信等形式,讓每名群眾知曉。經過多次宣傳、解讀,群眾也理解了。
同時,社區還拿出兩戶房屋,按照政策,一項一項地算出最后的補償價格,將其公開,方便群眾搞懂政策。“他們給我們算得很清楚,征收價格、補償面積、裝修補償等,一看就明白。”6號樓的胡秀蘭說。
此次亞通社區棚改充分尊重民意,成熟一棟簽約搬遷一棟。工作模式的創新,為我市中心城區棚改工作探索了一條新的路子,越來越多的群眾將搬離棚戶區,實現安居夢。